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日本‧建築‧文化 (二)

這是第二篇,事實上早在一個禮拜前我就已經完稿,但在上課時才赫然發現──心得是每兩個

禮拜繳交一次,因此延到今天才將其上傳。



將「日本建築史序說」第一章全部咀嚼完後,留在口中久久不散的是那「屋簷」的醍醐味。

上一週曾提到日本文化是典雅而洗鍊的,在日本建築中屋簷完全體現了此一精髓,建築家透

過擺弄屋簷的曲線,使整棟建築洗鍊地更加典雅,在細節上講究、在曲線上用心,他們用心

思這一塊砥石不斷地磨洗自己的作品,只為了那亦曾經在日本歷史上如星般閃耀的建築美

學。



為什麼「屋簷」會令我難以忘懷呢?其實這多半與我過去的經驗有很大的關連,依稀記得大

二時曾聽過一位老師這麼說:「每次從日本回來看到台灣的房子總是令我感慨,為什麼就是

不肯蓋個屋頂呢?硬是要用個毫無美感的平面屋頂,然後每次下雨又要擔心漏水,真是莫名

其妙!」由於已經是兩年前的記憶,字句間或許會有些許出入,但基本上主要的概念就是如

此。當時我就在想,日本人執著於屋頂的原因究竟是什麼?誠然,有屋頂的房子確實比台灣

這種像方塊一般的屋子更具有價值,不論是在外觀抑或是實用方面,但真有那麼單純嗎?就

這樣抱持著的疑問,直到最近,在醍醐中,我「品嘗」到了答案。日本建築師試圖在營造屋

簷的曲線中展現美,少了屋簷對建築師而言就如同畫家的調色盤中缺少了色彩一般,無法將

想法、概念發揮到極致,所以屋簷在傳統日本建築中是必須的存在,而「屋簷」卻又來自於

「屋頂」,換句話說,不可能空有屋簷而沒有屋頂,因此,看似執著於屋頂其實是對屋簷的

堅持,當然,亦是對美感的追求。



以現在觀點回過頭去看,確實僅會得到這麼一個結論,但根據過往的經驗告訴我,當觀點不

一樣時,往往會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關聯性。所以我試著順著時間的流動,將自己立足於過

去,觀察整個變化。首先,第一個重要的問題出現了─「屋頂出現的原因」,然想要探究此題

就應該回到「為何需要建築?」這個基本問題上,上一週的文章就已明確地給了答案─「建築

是人與自然的界線」,人們希望透過建築來抵禦大自然侵擾,更簡單地說就是「遮風避

雨」。那麼屋頂之所以出現必然與「遮風避雨」脫不了關係,其設計也自然會以這個目的為

優先考量,怎樣的屋頂最能達成目的呢?平面抑或是斜面?試想若是蓋成平面屋頂會發生什

麼事,可想而知,雨天時屋頂會因為大量的積水而被壓垮,因此平面屋頂就不會被列入考

慮,而具有傾斜角度的屋頂成為最佳解。確立了大致上的形式,接著要考慮細節的部分,例

如:如何導引水流、如何散熱……等,當然這都不是在短時間內全部確立的,隨時間向前推

進這些問題才一一被解決,「屋簷」的出現就是其中之一。到此,屋頂和屋簷仍非常純粹地

只為了實用而存在,在建築美學上的地位尚未被建立。



關於確立地位的時間點,我想可以從野垂木與化妝垂木的分野推知一二。若是以搭建一個具

有純粹實用功能的屋頂為出發點,會發現使用兩層垂木根本是多此一舉,單單使用一層化妝

垂木再鋪上木板,或許上面再添些瓦片,就能完全符合實用目的,而這種建築方法也確實存

在,中國一直以來都是如此,但在日本則僅限於平安時代以前。在平安時代以後,野垂木的

出現,使得「實用」與「美學」能夠有一定程度上的分離,建築師不再被「實用」侷限,能

盡情地在屋簷曲線上發揮,我相信,至此「屋簷」在建築美學上的地位已正式被確立。



最後,再將時間軸拉回到現在,有幸地,在今年暑假我剛好去了日本一趟,旅程中我不時觀

當地住家的屋頂以及屋簷形式,我發現其實日本人對於屋頂、屋簷的看法好像漸漸地在回

歸本質,過去或許偏重於建築美學的表現,現在出挑不再那麼深遠,似乎試圖在實用與美之

間重新找到一個平衡點。從實用到藝術,再回歸到實用,看似稀鬆平常,但這又何嘗不是另

一個「圓」呢?






若對文章中的特殊名詞有任何疑問,歡迎提出。

2012年9月25日 星期二

日本‧建築‧文化

這是一篇透過日本建築來探討日本文化本質的文章,有興趣的就繼續看下去吧!






建築是人世與自然的界線,我們透過這道界線與自然相互對抗,至少在大部分文化中是這麼

一回事。由於大多數人只記得大自然帶來的災難,將她所賜予的恩惠視為理所當然,為了免

於災害侵擾,建築物因應而生。然而,從日本的建築物上我們卻看到了截然不同的相處方

式,是一種與自然共處的生活態度,不與自然對抗;亦不誇耀自己的存在,我想這正是日本

八百萬神出現的理由吧?又,日本屬於島嶼國家,國土上不存在大規模自然景觀,也不具有

寬闊的平原,在許多文明發展面向上也都呈現小規模的形式,而這與日本文化特質正相互輝

映,映照出典雅而洗鍊的光芒。



下面我想稍稍討論一下,「日本建築史序說」這本書的前三節。在我讀完的第一時間,一個

概念深深留在我腦海裡─日本文化來自於當地獨特的自然環境,或許是因為章節的編排讓我這

麼認為,畢竟第一節標題就這麼下─「日本的自然與社會」,根據這樣的邏輯脈絡,會自然而

然地產生我一開始提到的想法,日本文化的本質是誕生於自然環境之中,但當我反過來讀這

三章節後,新想法在我腦袋中油然而生,或許事情並沒有那麼單純。



第三節有一個重點概念一再被提起,那就是日本人所重視的「永久」並不在於形體,而是

精神的存續與否,「鴨長明」中就有這麼一句話:「假如在乎暫時存在或依附之處,心會很

苦惱,到底是什麼讓眼目喜悅。這個主人與依附之所間有無常的競爭關係,就如同朝露一

般。」對日本人來說,物體只不過是傳遞精神的媒介罷了,能否長期留存並不是那麼重要,

精神能不斷地傳承下去才是重點。如同第一段所述,如果是順著作者安排的脈絡讀下來,會

不假思索地認為這一精神是來自於整個自然環境,然而,真是如此嗎?順著作者的思路回頭

思考一下,若此精神真是來自於自然,那究竟是肇因於大自然的哪一部份呢?大量的災害?

是如此又為何其他具有同樣特性的地區,並未孕育出相同的民族文化哲學呢?文末有提到,

此精神符合佛教的無常觀,或許你會問這不就是個其他地區的例子嗎?非也,佛教哲學雖然

廣布整個亞洲地區,但從來不能代表一個國家或是一個民族整體文化,不論是中國抑或是佛

教的起源地─印度。



而第二節中又有另一個觀點被提到,日本人對於外來文化很明顯是有所選擇的接受,又或是有

意識地選擇,只採納並留下喜愛的部分。在日本文化中,對於傳統的維持,十分容易,並不

會因為大量外來文化的侵入而失去了傳統,對日本人來說,維持傳統一直都非常重要,而這

也就是所謂有意識地選擇的「意識」所在,熱心模仿外來文化的同時,尊重傳統也從未被遺

忘。此一精神可能與「日本民族有一共同祖先」這一傳說有很密切的關係,我認為這關係是

可以雙向解釋的:透過維持傳統才能確立所謂共同祖先,當然也可能是因為具有共同祖先所

以才能輕易地維持傳統,但不論怎麼解釋,具有共同祖先這一描述在日本人心中絕對佔有一

定地位。於是我試著將這一事實與上一段提到的精神做連結,發現這完全就是一個整體的概

念,因為相信具有共同祖先,換言之,全日本人具有相同血源,那麼在他們心中「精神」的

傳承絕對比「物質」的延續容易許多,因此傾向於看重精神而非物質,以此推進整個社會、

整個民族,而所謂維持傳統也不過就是精神傳承與延續的一部份罷了。



然而,回歸到一開始的問題,日本文化來源何在?把上述所有關鍵概念整理之後,我發現其

關係會形成一個圓,就像銜尾蛇圖騰一般,既是結論卻又影響著一開始的前提,沒有一個明

確的源頭,說到這不禁讓我想起一個以前看過的問題:「歷史事件的發生是偶然還是必

然?」當時我並沒有回答得很好,現在看來,既非偶然也非必然,「圓」或許是更好的答

案。



這其實來自於一堂課的作業,也由於是作業的緣故,有可能成為一系列文章

或許可以稍稍引頸期盼一下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Different Paths

當遊覽車向東通過東西橫貫公路的牌坊,一期一會的「暑期地質調查」正式宣告結束

我學了很多,也想了很多,但同時也反省了很多

不論是學問抑或是做人,需要改進的地方仍多如繁星

不過這並不是我這次提筆的動機,而是另有其「因」......



進大學以來,我一直以為自己已經將探究真理的熱情燃燒殆盡

也因此並沒有將「研究生涯」放進未來藍圖

然而在這次暑地,看了一個又一個的Model ,也嘗了一次又一次的Rejection

那熱情似乎又從灰燼中燃起,但說白一點或許只是因為不服輸的個性使然

就是因為不服輸,這兩個月來我一直都在思考

想著老師給我們的答案,也不斷重複審視著自己的想法

就這麼過了許多日子,而結論是

──「沒有輸,並沒有輸」,我堅定的相信著



整體來說,邏輯上並沒有太大的瑕疵,至少在腦袋中沙盤推演下是可行的

真正的麻煩出在觀察上......

而且問題還是在指定觀察的範圍之外

換言之,在有限的調查範圍內,這個想法能完整描述觀察到的所有現象

況且,在這個模型下要描述更西邊的情形也不無可能,只需要再一點點的彎曲

......如果今天評分是以接近「參考答案」程度作為標準

那麼就應該給予與前人相同的條件、相同的資源

如此一來再來判斷接近與否,我認為才有一點道理

然而現實情況並非如此──

礙於時間,所能蒐集的資訊絕對是有限的

那麼「如何完善利用有限情報?」不才是比較合理的尺嗎?



很慶幸自己曾「邂逅」下面這句話:

       I learn from experiences and

             it is perfectly acceptable to take different paths.

          我從經驗中學習,

                 並且堅信走不同的路是絕對可行的


或許,對我而言,走在不同的道路上才是追尋真理的正確方法...

2012年8月11日 星期六

Insomnia

回到高雄已經五天,每個夜晚都是雨夜,「港都夜雨」聽來格外令人神往

但這個夜晚失眠卻找上了我

躺在床上聽著窗外如「頑固低音」般的雨聲,我只能以「輾轉難眠」作為答句不斷反覆

四處尋找著影響睡眠的因素,一抬頭我的眼睛被刺著了,是那透過綴著雨滴的玻璃窗的光芒

「沒錯!兇手就是她!」我心裡著麼想著,一邊拿起一旁的相機




「看我怎麼把妳抓起來!」

就如同在沙漠中失去水源的旅人一般,我已經失去理智,竟然妄想用相機捕捉那頑皮的光線

就在按了十多下快門後,我放下相機,走向開關並輕輕按下

「Ciao, My naughty light...」


......每次失眠,過往的回憶總是會一一被「潛意識」從腦海裡撈起,而我也總是試圖抵抗

──在腦中勾勒著理想的未來

整夜,過去與未來反覆地交織,襯著窗外的雨滴......

Insomnia Fugue

Fine.

2012年5月4日 星期五

景記‧蘭嶼

從蘭嶼回來後的這幾天,我一直翻著放在電腦裡數以千計的照片

看著自己拍的這些照片,有著某種在回顧自己成長歷程的感覺...

而我的結論是──進展緩慢!!進步的幅度真的太小了

以上都不是這篇的重點,純粹只是自顧自地在發牢騷罷了


我還記得之前為求進步,去綠島時特地換上了全手動定焦鏡頭

結果不到一天就把它換了下來,當時許多照片不是失焦、就是過曝或是曝光不足

再加上對於該焦距不夠熟悉,造成重現腦中構圖十分的困難

過了一年,這次我決定再次挑戰,要在蘭嶼島上全程使用手動定焦鏡

成功是成功了,但由於不純熟的自身條件仍然存在,我還是錯過了許多難得的瞬間...

而被保存下來的照片中,正常曝光的其實也沒幾張,下面是一些有幸能被我抓到的瞬間:




這個構圖我連續拍了三張,就畫面表現張力來說,這並不是最好的一張

但它卻是曝光情形最好的一張




這張的情況於上面一張相同,我只能說遺憾啊




85mm似乎是個適合拍人像的焦距,但我覺得這麼說又有點過於狹隘了

若是要給這鏡頭一個代號,我想我會稱之為「故事鏡」

不管在拍什麼畫面、什麼樣的構圖,它都透出很強的「故事性」




連續三張就像是連環漫畫一般,述說著一個故事

至於是什麼樣的故事,我想就請各位自行解讀吧!




這張事實上明顯地有些過曝,但不可否認它仍強烈地在述說著一個故事




我一直想試著用這個鏡頭挑戰純景色,上面就是一張實驗品

色彩是到位了,但似乎就是少了什麼




挑戰景色失敗後,我又一連拍了好幾個饒富故事性的畫面




大部分到蘭嶼的遊客都應該能了解的故事,至少我是這麼想的──簡單明瞭




這兩張照片並不是連續拍攝的,其間事實上還夾雜了不少毫無關聯的照片

但那強烈的故事性就這麼順理成章地將它們連在一起





再拍了許多白天的故事後,我試著挑戰無腳架、ISO200的夜拍

我的感想是──鏡頭頗重啊!

另外,有趣的是,第二張照片事實上是直拍,但是當我把它擺直,才發現橫的似乎比較好




這三張的關聯性你發現了嗎?

對!就是笑容──真摯的笑容




難得有機會可以拍自己,但其實也只能拍到鞋子罷了

當然,這也存在著故事──一隻歷經跋山涉水的鞋子




不免俗地來拍個大家很常拍的畫面,能夠將腦中的畫面具現其實還頗為有趣的




這支鏡頭在這給了我一點麻煩,景深太淺了

由於必須手動調整光圈,再加上沒有測光功能,也就是說其餘數值就必須自己再重新抓一次

那樣就會錯過了這個時機,因此最後只好將就於大光圈下拍出這張照片,可惜啊!






拍多了,會發現自己還挺愛拍背面的,於是就挑了一張做為代表

裡面有高達九成的人都是背面,真可謂「背影的代表」



 
最後一張,再次挑戰純景色,這次似乎比較成功了(上傳後顏色有些偏差,已修改)

有趣的是,即便是純景色,在這顆鏡頭的詮釋下,仍透出了一絲絲的故事

參詳了許久,我才領悟到其中的故事,但那都是後話了



「你都不把照片Po出來。」

其實一半是因為懶,另一半則是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方法

畢竟有的照片並不是單獨一張,而是一組照片

想來想去,還是用這樣的方法最容易,以後也多半會透過這個平台放出來吧!

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緣起‧不緣滅

新地方總是要有點新氣象,我是這麼認為的

但,剛從巴哈移轉過來,我能有新的想法或是新的風格嗎?

我想寫些什麼又想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呢?

思考著這些問題的同時,我也不斷地找尋合適的站名,但如你所見──

答案與站名都尚未定案,然而我想只是繆思女神尚未垂青!

話雖如此,但主要的思考方向是有的,只是沒有明確的外型罷了

說真的,當初會想要離開巴哈找個新地方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看過Danny ChooCulture Japan

他把對日本文化的熱愛完完全全投注在工作上,為此他甚至在日本開始定居

如果你對他的了解跟我差不多,我想你就會跟我一樣佩服他

曾經在JalAmazon.jpMicrosoft待過的他,最後自己跑出來成立一家公司──Mirai Inc

而且現在合作的對象包括了許多這個領域裡耳熟能詳的大公司,諸如:GoogleGSCNHK

我曾經想過:「如果投注全部的熱情,我是不是也能有如此的成果呢?」

「會的!」雖然我想這麼說,但未來的迷霧無法給我信心

那麼是否只能就此停滯不前呢?

我不想也相信絕對不會如此,因此必須要改變

而這就是一切的契機



寫到這裡,稍微介紹一下英文域名──Xemerald

這是由兩個字組合而成的,分別為Xeno以及Emerald

Xeno意為異種的、與其它不同的;而Emerald則是祖母綠,象徵眼睛的洞察

當初在想域名時,純粹就只是想找個有地質味道的字

於是就自己隨意湊出一個看似有意義的字──Xemerald,其意為與眾不同的觀察




最後,願在這狹小的工作地點能有源源不絕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