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日本‧建築‧文化 (二)

這是第二篇,事實上早在一個禮拜前我就已經完稿,但在上課時才赫然發現──心得是每兩個

禮拜繳交一次,因此延到今天才將其上傳。



將「日本建築史序說」第一章全部咀嚼完後,留在口中久久不散的是那「屋簷」的醍醐味。

上一週曾提到日本文化是典雅而洗鍊的,在日本建築中屋簷完全體現了此一精髓,建築家透

過擺弄屋簷的曲線,使整棟建築洗鍊地更加典雅,在細節上講究、在曲線上用心,他們用心

思這一塊砥石不斷地磨洗自己的作品,只為了那亦曾經在日本歷史上如星般閃耀的建築美

學。



為什麼「屋簷」會令我難以忘懷呢?其實這多半與我過去的經驗有很大的關連,依稀記得大

二時曾聽過一位老師這麼說:「每次從日本回來看到台灣的房子總是令我感慨,為什麼就是

不肯蓋個屋頂呢?硬是要用個毫無美感的平面屋頂,然後每次下雨又要擔心漏水,真是莫名

其妙!」由於已經是兩年前的記憶,字句間或許會有些許出入,但基本上主要的概念就是如

此。當時我就在想,日本人執著於屋頂的原因究竟是什麼?誠然,有屋頂的房子確實比台灣

這種像方塊一般的屋子更具有價值,不論是在外觀抑或是實用方面,但真有那麼單純嗎?就

這樣抱持著的疑問,直到最近,在醍醐中,我「品嘗」到了答案。日本建築師試圖在營造屋

簷的曲線中展現美,少了屋簷對建築師而言就如同畫家的調色盤中缺少了色彩一般,無法將

想法、概念發揮到極致,所以屋簷在傳統日本建築中是必須的存在,而「屋簷」卻又來自於

「屋頂」,換句話說,不可能空有屋簷而沒有屋頂,因此,看似執著於屋頂其實是對屋簷的

堅持,當然,亦是對美感的追求。



以現在觀點回過頭去看,確實僅會得到這麼一個結論,但根據過往的經驗告訴我,當觀點不

一樣時,往往會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關聯性。所以我試著順著時間的流動,將自己立足於過

去,觀察整個變化。首先,第一個重要的問題出現了─「屋頂出現的原因」,然想要探究此題

就應該回到「為何需要建築?」這個基本問題上,上一週的文章就已明確地給了答案─「建築

是人與自然的界線」,人們希望透過建築來抵禦大自然侵擾,更簡單地說就是「遮風避

雨」。那麼屋頂之所以出現必然與「遮風避雨」脫不了關係,其設計也自然會以這個目的為

優先考量,怎樣的屋頂最能達成目的呢?平面抑或是斜面?試想若是蓋成平面屋頂會發生什

麼事,可想而知,雨天時屋頂會因為大量的積水而被壓垮,因此平面屋頂就不會被列入考

慮,而具有傾斜角度的屋頂成為最佳解。確立了大致上的形式,接著要考慮細節的部分,例

如:如何導引水流、如何散熱……等,當然這都不是在短時間內全部確立的,隨時間向前推

進這些問題才一一被解決,「屋簷」的出現就是其中之一。到此,屋頂和屋簷仍非常純粹地

只為了實用而存在,在建築美學上的地位尚未被建立。



關於確立地位的時間點,我想可以從野垂木與化妝垂木的分野推知一二。若是以搭建一個具

有純粹實用功能的屋頂為出發點,會發現使用兩層垂木根本是多此一舉,單單使用一層化妝

垂木再鋪上木板,或許上面再添些瓦片,就能完全符合實用目的,而這種建築方法也確實存

在,中國一直以來都是如此,但在日本則僅限於平安時代以前。在平安時代以後,野垂木的

出現,使得「實用」與「美學」能夠有一定程度上的分離,建築師不再被「實用」侷限,能

盡情地在屋簷曲線上發揮,我相信,至此「屋簷」在建築美學上的地位已正式被確立。



最後,再將時間軸拉回到現在,有幸地,在今年暑假我剛好去了日本一趟,旅程中我不時觀

當地住家的屋頂以及屋簷形式,我發現其實日本人對於屋頂、屋簷的看法好像漸漸地在回

歸本質,過去或許偏重於建築美學的表現,現在出挑不再那麼深遠,似乎試圖在實用與美之

間重新找到一個平衡點。從實用到藝術,再回歸到實用,看似稀鬆平常,但這又何嘗不是另

一個「圓」呢?






若對文章中的特殊名詞有任何疑問,歡迎提出。